近年來,青華鄉強化黨建引領,聚焦基礎設施升級、產業項目攻堅、保障群眾增收致富“三大板塊”,全力以赴抓好滬滇協作項目實施,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,助力全面鄉村振興,在推動全鄉經濟社會發展上不斷跑出加速度。
靶向發力,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短板
把著力點放在提升群眾生產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基礎設施建設上來,以“小切口”撬動“大民生”,緊緊圍繞鄉村道路硬化面積少、雨天一身泥、晴天一身灰等問題,加大村組公路建設和養護力度,全面提升交通通達能力,全鄉共通路里程達515.679公里,其中9條鄉道138公里、9條村道180公里、110條自然村道275公里、60條農業道76.7公里,極大的方便群眾的出行;聚焦農村生活污水亂潑亂倒、水土流失等問題,抓細各類水庫除險加固、河道治理、水土保持等項目實施,實施各村節水灌溉和提灌工程10件,鋪設安全飲水管網170公里,劃定水源保護區28個、防洪工程河道整治33公里,水土流失綜合治理17平方公里,水土保持綜合治理28平方公里,完成銀廠龍鳳河提灌飲水項目,扎實推進鄉村飲用水管理、污水治理,將生態惠民、生態利民、生態為民落實到實處,擦亮鄉村振興“底色”。
滬滇幫扶,培育壯大多元化產業
始終堅持把培育壯大多元化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主旋律,在滬滇協作幫扶下,采用“資金變資產、資產變收益”的發展方式,2022年來實施滬滇幫扶項目4個,其中:產業發展項目2個,幫扶資金876萬元,農村建設功能提升項目2個,幫扶資金10萬元。同時,按照“因村制宜、分類發展”的思路,結合資源、區位等特點,持續優化產業布局,打造“一村一品”。組建專業合作社36個,家庭農場4個,建成核桃油加工、肉牛養殖等“一村一品”產業5個,深入推廣黑豬代養模式,快速推進茶產業實訓基地、青華鄉初制茶廠等建設項目,逐步形成檸檬種植、肉牛養殖、生態綠茶加工、黑豬代養等多個鄉村品牌產業,持續助力群眾增收致富。2022年10個村村集體經濟穩中有進,村集體經濟全面完成5萬元以上發展目標,其中6個村實現6萬元以上,2個村突破10萬元。
多措并舉,持續保障群眾穩定增收
一是著力抓實防止返貧致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。嚴格落實“四個不摘”要求,強化定期排查和篩查預警機制,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,共排查出重點關注戶185戶619人,新納入監測對象15戶,風險再標注6戶,消除防貧致貧風險6戶。二是著力完善產業配套,促進勞動力就近就業。通過多渠道開發鄉村公益性崗位、發放吸納就業獎補等系列措施將勞動力留在當地,實現家門口就業;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產業帶動群眾增收,以車厘子為例,采用“黨組織+企業+合作社+農戶”的發展模式,引進大理時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,流轉土地3000余畝,種植車厘子1200畝。2022年車厘子上市之季,吸納勞動力6364余人,其中脫貧勞動力2025人,人均日收入80-100元,長期在該公司工作的員工年均收入可達3萬元左右,讓群眾的腰包更鼓、生活更好。三是著力技能培訓促就業,加強對勞動力就業意愿和培訓意愿的動態摸排,切實摸清貧困勞動力培訓需求和底數,建立健全勞動力就業幫扶信息臺賬,并以勞動力市場需求為導向,積極開展“訂單、定向、定崗”培訓,有效提升匹配效率,精準打通農村群眾轉移就業“最后一公里”。截至目前,青華鄉開展勞動力就業轉移專場招聘會2場次,發放相關宣傳材料1200份,開展3期技能培訓,培訓農村勞動力達138人,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842人。
通訊員:杜波霞
編輯:字金美
責任編輯:楊繼穩
終審:郭麗珠
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